jinnian金年会:他们这么读《园冶》
- 发布时间:2025-03-07 21:06:20
- 发布者:金年会
- 来源:本站
- 阅读量:
近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里上演了一场头脑风暴,“传承·融合·共享——园冶的当代价值阐释与展示”学术交流活动举行。来自国内研究《园冶》的文史、建筑、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活动。
《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300余年间,它跨海东瀛,远播西欧,影响力与日俱增。书中所蕴含的造园理念与智慧之光,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模仿范本。苏州,是计成的诞生地和《园冶》的孕育地;苏州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最佳诠释。
新时代下,苏州正积极推进“园林之城”“公园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建设,本次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园冶文化精粹如何融入新时代的需求”“如何在中国造园思想传承与园林真实性保护间取得平衡”这些话题进行学术演讲与研讨。
主讲题目:
《时宜得致,古式何裁》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委员会副理事长 贺风春
贺风春以“园冶园”“云鹭居”为例,阐述了新时代园林的营造既要遵循“景面文心”的造园理念,又要结合中国园林规划设计理论的传承和发展、园林绿化的研究,当然还要有创新。这些创新无论成与败,只要敢于实践,它总会跟随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发展。因此,现代的材料、技法、科技融入了园林,给园林新的空间,也让年轻人爱上园林。
主讲题目:
《研究<园冶>价值 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张薇
张薇认为《园冶》的根基在苏州,创新性运用《园冶》的基础理论,对风景园林建设实践至关重要。当传统的中华园林文化融入现代全球化的新趋势之际,中华园林文化自信将转化成为巨大的发展动力,推动《园冶》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风景园林学界、业界的任务,是要建设为全社会服务的更大规模的风景园林式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充分体现生态文明理念和科技水平的资源节约型、绿色环保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型、可持续发展型的新概念美丽中国,履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
主讲题目:
《<园冶>的借景及其当代价值》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周宏俊jinnian金年会
周宏俊认为日本园林受中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在很多层面与中国园林有着类似关系。在所有的术语当中,唯有“借景”二字及其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同。通过中日园林“借景”的“法”与“式”,印证了唯有深刻领悟传统的理论著作、方法,掌握传统造园精髓,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转化,这样的创新才更具意义。
主讲题目:
《<园冶>与苏州园林》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原副总工程师 詹永伟
詹永伟从《园冶》的三卷内容说起,并分别列举了苏州园林的大量实景案例进行解读,让人们更了解园冶在实际中的应用与融合。《园冶》《长物志》等一系列经典著作需要人们仔细去研读、提炼,才能更好地传承和沿用其中的精髓,从而更好地夯实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基石。
主讲题目:
《关于<园冶>的几点再思考》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郭明友
郭明友以《园冶》的价值与问题为导向,客观地分析了《园冶》《长物志》《一家言》三大论著在著书动机、目标及基本理论形态方面存在的差异。他认为,《园冶》相当于是一部工程手册,计成作为职业园林师,既是专业技术精湛,又能尊重主人的要求和遵守工程实务要求,因此,《园冶》的基本理论形态也更加完整系统,持论更加中正允当。
主讲题目:
《<园冶>版本知见收藏录》
中国园林美学专家 金学智
金学智对其知见的大量《园冶》版本加以梳理,逐一述评,厘清了《园冶》版本源流。他还谈及与苏州市档案馆合作成立《园冶》研究专题协作组,十余年间,创造了《园冶版本知见收藏录》《园冶研究论文知见收藏目录》、《园冶研究著作目录》等成果。金教授希望以此助推国内《园冶》热的诸多层面之间、提高与普及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广大《园冶》爱好者之间的往返交流、互鉴互动,既走向普及,又走向更高,并建立广泛的、可持续的园冶学批评。
圆桌讨论
圆桌讨论环节,现场观众踊跃提问,专家们都给予了宝贵意见、建议,亮点频现。在谈到“如何在中国造园思想传承与园林真实性保护间取得平衡”这一议题时,专家们各抒己见。
詹永伟认为在苏州园林造园四要素中,建筑要注意修旧如旧,做到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花木需要注意形、色、味、声音四个方面,因地制宜做好植物配置、树木修剪等管理工作。
周宏俊认为苏州古典园林是“活”的遗产,问题应聚焦在这个“活”字上,应当把近代以来的历史真实性研究分析、园林自身的管理团队、专家团队的介入、灵活可操作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等有机结合起来。
张薇认为要有与时俱进的地方法规作为基本保障,用法规化和制度化的标准,将生态系统保护的完整性与园林的原真性保护结合起来,做好活态利用与科技赋能。
郭明友作总结发言:园林的保护既是将来的工作重点,也是重要的学术话题,期待后续围绕这一话题进行一次更专门、更深入的讨论。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苏州市留园管理处(苏州市园林档案馆)、苏州市世界文化遗产古典园林保护监管和国际交流中心承办。
苏州市园林档案馆是全国唯一的园林专业档案馆,多年来携手金学智教授,合作开展《园冶》版本、译本和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现有明刻本、清钞本、海外译本和其他有关研究著作64种,相关研究论文近700篇,成为独具特色的馆藏之一,为广大园林爱好者和研究者探究园林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众多研究《园冶》的著作中,《<园冶>文化论》一书以全景式视角,探索《园冶》广博深邃的内涵,将原创性研究与重构性研究有机结合,把中华造园特色准确而较系统地进行阐述。活动中,《<园冶>文化论》的作者张薇将其亲笔签名本赠予苏州市园林档案馆。
詹永伟将其珍藏多年的、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刘敦桢的老照片、手稿、图纸,以及詹永伟自己绘制的园林线绘图共45件档案资料,赠予苏州市园林档案馆,进一步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源。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也是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系列活动之一。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组织人事处处长刘伟表示,园林主管部门积极探寻行业特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融合与创新,将以“探寻传统文化典籍的哲学社会意义,弘扬传播园林美学的当代价值”为宗旨,在全系统常态化开展“研读品赏经典 提升人文素养”读书分享活动,并面向社会开放10个名额。这既是涵养职工人文素养的新手段,也是苏州园林服务不断“延伸”、苏州园林文化持续“出圈”的新尝试。
来源:苏报融媒记者 凌欣炜 张健
编辑:小吉


